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世界文学论文_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碰撞

来源:大江周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2-01-30 1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福克纳研究综述 三、大江健三郎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怀乡想象与时代精神的碰撞 第一节 从“故乡传统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福克纳研究综述

三、大江健三郎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怀乡想象与时代精神的碰撞

第一节 从“故乡传统”到“异乡体验”

    一、灵感之源:密西西比传说与四国森林峡谷村庄神话

    二、转折点:异乡体验激发的创作转向与崛起

第二节 从“边缘文学”到“世界文学的中心”

    一、“爱恨交织”的美国南方与“暧昧”的日本

    二、从“个人体验”到“人类共相”

第二章 殊途同归的现代性主题

第一节 身份主题——以《八月之光》和《个人的体验》的比较为例

    一、身份主题的历史语境

    二、意象书写中折射出的身份焦虑

    三、精神危机与道德困境引发的身份逃离

    四、绝望中人性的闪光——身份觉醒与身份重建

第二节 女性创伤主题——历史记忆下悲观与乐观的两极

    一、福克纳笔下的女性创伤与复仇

    二、大江健三郎笔下的女性创伤与复原

第三节 反战主题——异质文化背景下共通的反战宣言

    一、战争创伤书写折射出的反战思想——以《士兵的报酬》和《迟到的青年》的比较为例

    二、异质文化文本中的和平意识——以《寓言》和《广岛札记》的比较为中心

第三章 历史记忆与现代主义想象力

第一节 意识流构筑的作品迷宫

    一、绝望中的内心独白:穿越心灵地狱向死而生

    二、自由联想:潜意识底层的“本我”

第二节 融合“记忆”与“启示”的叙事时间

    一、在“闪回”的记忆中洞见历史

    二、在“时光交错”中警示未来

第四章 互文性创作的契合与差异

第一节 作品群内的自我指涉

    一、互文性书写中空间意象的构建

    二、蛛网式创作中人物的穿梭与再现

    三、对前文本的利用与改写——重复中凸显出隐喻的力量

第二节 跨越时空的文学记忆与互文性创作

    一、与《圣经》互文中折射出的拯救意识

    二、与《金枝》互文中凸显出的社会与政治意蕴

    三、“语言诗化”的互文性创作:小说家与诗人跨时空的对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江健三郎主要作品创作年表

附录2 福克纳主要作品创作年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文章摘要:大江健三郎(Oe Kenzaburo)一直以追求与世界文学同步的“先锋派作家”的姿态存在于日本文学界。他扎根于东亚版图边缘的家乡,在作品中融合了西方的异质文化,逐渐形成了表现人类普遍性主题的独特文体。曾翻译包括大江获诺奖的《个人的体验》等多部作品的美国译者约翰·纳森(John Nathan)称其为“日本最后一位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大江健三郎的许多作品在创作主题和叙事技巧方面等方面都受到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家、诗人,如福克纳、叶芝、R.S.托马斯、艾略特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作品也反映出现代人的孤独、异化、彷徨与痛苦,关注现代人尤其是日本战后青年一代心灵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现代意识。而美国的现代主义经典作家福克纳一直是包括大江健三郎、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等小说家学习的榜样。大江健三郎曾坦言自己的创作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而且他走向创作高峰的契机之一正是从1966年春开始为创作长篇小说而系统阅读福克纳的作品。本论文为大江文学研究提供了以福克纳文学为比较对象的参照系。以文本细读、平行研究为主的方法,以跨文化的视角,对这两位既不同时代,也不同地域,分属于东西方不同文化圈的诺奖作家的作品群进行全景式的比较研究,探究他们在创作思想渊源与历程、创作主题、叙事技巧与文体特征等方面的契合与差异,从而更深入地挖掘和分辨大江文学创作中所包含的西方文学元素,进一步解析大江创作与西方现代文学的互文关系,以期在动态视野之中考察其文学文本的构建过程。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福克纳和大江健三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较为详实的梳理,特别加强了对日本的大江研究、美国的大江研究、中国的大江研究现状的综述,分析并探寻现有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以及与本选题相关的尚待开拓的研究空间。论文正文由四章组成,分别从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的创作思想渊源与创作历程、创作主题、现代主义叙事策略、互文性文体特征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第一章以传记研究的方式梳理和比较了福克纳和大江健三郎创作的思想渊源与创作历程。阅读两位作家的传记与作品群不难发现,他们创作的思想渊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怀乡情节浓重的乡土作家。福克纳基于家乡密西西比北部地区的风土人情与地理环境,构筑了其15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地——位于美国南方的“约克纳帕塔法郡”和它的县城杰弗森镇。而大江健三郎则在作品中回归故乡日本四国的森林峡谷村庄,将故乡作为灵魂的救赎、回归与再生之所。在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源自怀乡想象的文学创作中,除了汲取地域文化、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透射出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表达了他们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对异域的感受和跨文化体验,体现出两位诺奖作家超越地域、超越国家、超越种族的恢弘视野。两位作家都将个人的地域性、历史性的独特创作资源与异域的个人生命体验及对国家乃至人类的时代困境的体察相融合,创作出洞察人性、救赎人类心灵的经典作品。第二章通过比较这两位作家创作中所共通的的三个现代性主题——身份主题、女性创伤主题与反战主题,探寻他们各自作品中揭示人性的善恶本质与自我灵魂救赎的途径。大江健三郎创作中的救赎思想和女性人物塑造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福克纳文学的影响,这成为二者可比性的基石。而福克纳和大江健三郎都是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作家,在他们殊途同归的主题书写中,无不透射出人类所共有的矛盾、痛苦、焦虑与挣扎等复杂情感倾向,构建出心灵异化的现代人的内心冲突与精神图景。第三章探讨大江健三郎的现代主义想象力的源泉,以及与他所喜爱并系统阅读过的福克纳作品中所共有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叙事策略与叙事时间的多样化运用。福克纳和大江既是各自民族地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又是现代主义创作技法的实验家,形成了与本民族文学传统风格迥异的独特文体,以他们的现代主义文学想象力,为读者呈现出战后东方和西方不同的政治、社会、文化图景,并且从中折射出人类共通的情感倾向与心理特征,体现出时代特征鲜明的人物的“非理性意识”。本论文通过比较他们所采用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叙事手法的共性与差异,挖掘出其中的道德伦理意义。随着两位作家对作品中主人公意识与心理描摹的多样化与不断深入,他们对叙事时间的运用也体现出了非凡的现代主义想象力。通过“闪回”来追述挥之不去的家族与历史记忆,并凸显出时代特征;通过“时光交错”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使作品产生“时空变异”,并成为关于“记忆”和“启示”的经典之作。第四章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比较了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互文性创作的契合与差异。他们的互文性创作既有对自我作品的指涉,也有对他者文学经典的记忆。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在自我指涉的互文性创作中,都通过家宅空间意象的构建、蛛网式作品群内人物的穿梭与再现,以及对前文本的利用与改写,使作品的精神内涵与文学传统得以传承。另一方面,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都在与他者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获得灵感,创作出力图救赎人类灵魂的作品:在与宗教文学经典《圣经》的互文中,折射出他们对人类的拯救意识;在与詹姆斯·弗雷泽《金枝》的互文中,凸显出他们各自文化语境下不同的社会与政治意蕴;在与西方现代诗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透射他们各自的文学记忆与时代精神。两位诺奖作家的作品有着共通的精神内核,宣扬人性中正直与善良的本质,关注人内心的冲突,呼吁全人类的爱与良知,倡导人类拥有同情、牺牲与忍耐的灵魂,承担起道义和责任,寻找人类美好而安宁的精神家园。这也是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作品中共通的、最为突出的精神财富。

文章来源:《大江周刊》 网址: http://www.djzkzz.cn/qikandaodu/2022/0130/643.html

上一篇:世界文学论文_大江健三郎《空翻》的“自我救赎
下一篇:大江健三郎与中国